一面是网络书店的攻城略地,一面是电子书的外围包抄,传统书店在夹击中前景堪忧,甚至被扣上“夕阳产业”的帽子。
但香港似乎是例外。本地的三联书店、商务印书馆、中华书局越开越多,不但未陷入“日渐萎缩”的困局,反而因其“业态创新”而觅得新风景。此外,台湾诚品、新加坡叶壹堂等“舶来”书店陆续抢滩,小型独立的“二楼书店”见缝插针,一家家书店,令寸土寸金的香港到处充盈着文化的绿洲。
相较于内地实体书店的“水深火热”,香港书店何以活得这般滋润?
——编 者
生存的秘诀
书店仍是市民购书第一选择,微利行业靠销售量维持经营
6月27日晚6时,商务印书馆尖沙咀图书中心的收款台前已排起长队,一场中英文图书展销正在进行中。这家设于香港商业中心尖沙咀美丽华商场的书店,与名牌店比邻而居,租金不菲。
商务印书馆是联合出版集团下属的三家书店之一。作为香港最大的综合性出版企业,联合出版集团旗下书店是香港目前最大的书店零售网络,其47家门市书店星罗棋布。从维多利亚湾两岸,到较偏远的元朗、荃湾,均有数家书店坐落其中。有的繁华商业区,一条街上就有数家书店。尤其在铜锣湾、中环等商业中心区,因为租金高昂,小吃店、杂货店纷纷让位于金店、钟表行等高利润行业,书店能在此立足生存可谓“奇迹”。
按照业内人士的分析,图书销售本身是微利行业,无论如何经营,只有获得相当的销售量,才能维持一间书店的经营成本。为了吸引更多顾客,书店陈列的图书品种最为关键。据悉,三联、中华、商务零售店各自的销售品种达20多万种,也分别树立了独特的品牌风格。联合出版集团的统计显示,去年全年,访问三联、中华、商务零售店的顾客人次达3500多万,约为香港人口的5倍。
同时,联合出版集团多年前已引入先进的资源管理系统,并同步整合发行及代理资源,搭建大物流运营系统提高效率并控制成本。
目前,纸质图书依旧在香港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,书店仍是市民购书的第一选择。去年香港书展期间,尼尔森进行的调查显示,受访者在过去一年购买印刷书籍的金额平均为1654港元;最喜爱的购书地点依次为书店(94%)、书展(67%)、书报摊(26%)、网店(19%)等;98%的受访者过去一个月曾阅读印刷书籍,其中75%的阅读时间超过10小时。
有业内人士曾感慨,在当今“商业挂帅”的香港经营书业,犹如逆水行舟,商务印书馆等书店坚持以图书经营推动文化教育,不断扩大服务范围,实属可敬。
业态的创新
改变售卖场所的传统定位,营造“公众文化生活的空间”
今年6月,元朗青山公路旁,一座高4层、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书店正式开业。这是香港营业面积最大的书店之一,销售 10 万多种图书。不过,它的名字却不是“书店”,而叫“文化生活荟”。
在这里,随处可见对传统书店的“颠覆”。除了咖啡馆、创意产品销售区等,还附设一个开放式厨房,可以品茶、吃元朗老婆饼。三联书店总经理李济平说,以“荟”为名,是希望把书店建成融阅读与优质生活于一体的“精品荟萃”之地,为周边读者提供一处空间宽敞、书香浓浓、引领潮流、物美价廉、服务周到的文化消费场所。
每个读者来这里,都会获赠一张“元朗文化地图”。在联合出版集团董事长文宏武看来,这样的定位,已跳出传统书店经营模式,而是提供“公众文化生活的空间”。“这个空间不仅是一个售卖场所,更是一个将区内不同人群聚合在一起的社区文化中心,促进文化内涵和消费潮流的结合。”
同月,香港的“文化地标”中央图书馆内,也多了一家不一样的书店。这家名为“慢读时光”的书店,是老牌书店中华书局开设的。自开业以来,很快吸引了大批常泡图书馆的“书虫”,甚至不少读者是为了到访这家书店而走入图书馆。
在“慢读时光”,设有一个“个性漂书”专架。读者为有需要的人买一本书,存在书店,长者或学生可以仅20元购买一本“漂书”。书店还与慈善组织东华三院合作,设专柜销售该院伤健人士创作的“爱不同艺术”系列精品。
舒适的环境、特色的慈善,势必带来成本的增加。中华书局总经理赵东晓说,单就这一家书店看,一开始肯定赔钱。不过,一些精品文化产品的利润高于普通图书,希望将来这一部分能带来收入。“我们不是为了赚钱而经营书店,但赚不到钱一定无法经营书店。”
以“文化生活综合体”为目标,已成联合出版集团旗下书店“业态创新”的共同探索。文宏武说,受网络书店和电子书的影响,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购买习惯悄然变化,但是读者对阅读、对文化的需求并未衰退, 关键是如何适应这种变化,以吸引读者多进书店 。
近年来,三联书店新设了文化游项目,策划香港和内地的特色旅游路线,邀来文化学者任领队,与读者一同“文化寻源”。这些活动不仅拓展了书店的文化影响力,经营好的话还能给书店带来一些收入。据介绍,联合出版集团每年组织500多项面向市民的文化活动,包括专题讲座、展览、工作坊、读书会、品酒活动等,市民可以免费参加。
“这种线上线下结合、利用综合文化优势、带给读者多元文化服务的新形态书店,仍有一定发展空间。” 文宏武说。
独有的喜忧
免受电商威胁和盗版冲击,但经营成本与销量的矛盾突出
与内地相比,香港书店有着独特困难。由于香港市场较小,一本书的第一版印量,可低至几百本,能够销出两三千册,已经算是“畅销书”。而内地出版的图书因为阅读习惯的差异,销量会更低。同时,香港书店的租金、物流、人工等成本却比内地高出不少。由此,高经营成本与低销量的矛盾更为突出。
当然,香港的书价也要比内地贵出一大截。即使香港销售的国内版图书,也因进货成本而定价高。以内地出版的《五百年来谁著史》为例,内地定价45元,当当网4.9折后售价22元,而香港要卖72港元,约合58元。
而同样内容的图书,在香港出版和在内地出版的价格更有天壤之别。一般来说,内地出版的图书售价只及香港及海外出版的一半。联合出版集团表示,虽然售卖内地图书利润微薄,但为了满足读者需求,仍会尽力做好内地书供应。
在内地实体书店备受网络书店威胁之时,香港却能“免遭其害”。据业内人士分析,这并非因为香港图书业对互联网反应滞后,主要是受制于香港独特的城市条件。“香港城市狭小,书店众多,读者出门不远有实体书店,对网络书店的需求不强。同时,香港交通费用高,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,先打折再送上门的网络书店经营模式很难生存。”
不过,随着上网人群的增加和电子商务的繁荣,联合出版集团正在谋划推出新版的网上书店。联合电子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梁荣?表示,集团将推出一个大型电子商务平台“超阅网”,销售百万种以上的中英文图书及电子书。
此外,香港书店基本不用面对盗版的冲击。根据香港《版权条例》,任何人士如未获版权拥有人的特许,以任何贸易或经营目的,制作、输入、输出、出售、出租、公开陈列,或分发侵犯版权复制品,均属违法。联合出版集团表示,盗版在香港比较少见。香港海关的统计显示,海关2011年侦破过18宗有关盗版书籍的案件,2012年有15宗,今年至6月底则仅有5宗。 |